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3:25    次浏览
【导语】又到了戴着口罩出门,望天哼《天灰》的季节。 我不是多怕死,只是不想这么活“雾霾”这个词还是我2013年回国之后才深刻体会的,走在路上,北京的空气闻起来像刚刚放过了炮仗一样,很呛人。一个月的时间都在流鼻血,慢慢适应了,发现人的忍耐力还真是够强啊。但总觉得有点儿不太对。看柴静2015年自费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《穹顶之下》才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。 ▲2015年柴静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《穹顶之下》就是这句:“我不是多怕死,只是不想这么活”。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,而雾霾的源头呢?柴静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做了调查,还是访谈式的,不够深入。应了她的一句“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”,找来彼得·索尔谢姆的《发明污染》来研究研究。一本318页有104页是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研究工业革命以来的煤、烟与文化的书。 ▲19世纪初的英国伦敦要知道19世纪的英国污染状况跟如今的雾霾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。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,伦敦烟雾事件可是4天死了4000来号人呢。由于蒸汽机的发明,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。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,产生大量烟雾。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,造成了伦敦“远近驰名”的烟霞,英语称为London Fog(伦敦雾)。因此,英语有时会把伦敦称作“大烟”(The Smoke),“雾都”,这跟重庆的雾都可是不一样呦。 英国在当时是世界最富有、污染最严重的国家,20世纪初英国仍然是欧洲最大的煤炭生产国。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导致的空气污染在19世纪最初还被天真的以为是自然界产生的瘴气造成的。直到19世纪末才把城市烟雾和自然的雾气做了区分,也有了个新的英文词汇Smog专指城市烟雾。狄更斯也在小说中描写过:“乡村地区雾是灰色的。然而,在伦敦,在边缘部分,它是深黄色的。再往里一点,它是棕色的。越往里,棕色就越深。到了市中心……它就是生了锈的黑色。”这种颜色的雾绝不可能是自然产生的。大自然是不会给你自欺欺人的机会的。 ▲当年英国随处可见的烟囱而英国人在认识到污染的源头之后,也是在各方阻力下,1956年颁布了《洁净空气法案》。英国城市解脱了,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摆脱了烟煤。但是治标不治本,没有从根源上减少制造的污染量,而是将负担转嫁到了出于下风处的地方。再次凸显伪君子本性,像研究烟囱怎么弄得高一些,让烟飘散的更远的地方例如德国。对于解决全球长期环境问题并没有起到作用。 ▲20世纪初还是烟雾笼罩的伦敦而如今,弥漫在英国的烟雾早已驱散,大多数人用天然气取暖,做饭,用核电风电作为能源。当年的重工业城镇的烟囱早已熄火,各家的壁炉里也少了浓烟。似乎煤烟的问题已经解决,但随着化石燃料的应用,还有二氧化硫的排放,带来了光化学烟雾,尤其现代车辆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已经对地球气候造成了影响。 ▲雾霾天的北京2008年,我到谢菲尔德,这个在18世纪煤炭工业还是主要经济支柱被誉为“钢铁之城”(steel city)的城市,如今似乎只剩下餐刀这个知名的“手工业”了。曾经的重工业城市,厂房已经变成了购物中心,用了近百年的时间,还原了一个绿色城市。 ▲Sheffield大型购物中心Meadow Hall,曾经是钢铁厂雾霾还只是个开始,人类技术发展与自然的制衡关系不断被破坏,各种极端恶劣气候的突变已经发出了警告,对于污染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了。 ▲英国绿化最好的城市Sheffield一角北京从沙尘暴到雾霾天,也不过几年的光景,要想治理不比当年的英国难。2014年就弄出个APEC蓝,如果要搞定一个环境也不是不可能的。数据事实都摆在眼前,就看法律怎么制定,煤炭也好,天然气也罢。是工业发展优先,还是生存更重要? ▲APEC蓝“要应对污染,我们不仅必须理解污染的化学性质和效果,还必须了解让污染得以存在的人的态度、意识形态和观念。”——《发明污染》(来源:转载自“DJ有时”公众号,作者/刘瑜)注:本公众号转载已获原作者授权,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!公众号:DJ有时(djsometimes)功能介绍:用英文,读新书,玩code,听老歌,享生活,纯原创,接受专栏投稿。欢迎关注官微@djfish官博http://blog.sina.com.cn/djfish0253。二维码(关注扫一扫):公众号:艮谦斋(genqianzhai)功能介绍:书法、历史、美文等的分享与交流,中华经典、传统文化、时事资讯等的交流与学习,健康养生、金融理财、名人演讲等的学习与分享。艮谦斋斋主,字鲲程,自号薯乡居士。本平台致力以”自立立人,自达达人“为宗旨。二维码(关注扫一扫):